中华厨具网
    手机版    二维码   标签云  厨具企业大全

激光加工多孔端面机械密封

2024-05-17 16:07 来源: 作者/编辑: 浏览次数:8358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节能问题的突出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何降低能耗、提高密封的可靠性和延长密封寿命是人们普遍关注且日益重视的研究课题。可靠密封、长寿命的关键是保证两密封端面间形成并保持一层极薄的稳定流体膜,且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若流体产生的动压效应使端面间不发生直接接触,其摩擦状态为纯流体摩擦,这种密封称为非接触式动压型机械密封。非接触式动压型机械密封通常是在密封端面上人为地开设一些规则的流槽,如螺旋槽、圆弧槽、直线槽、雷列台阶槽等,利用流体动压效应来提高密封的承载能力,减少端面间的磨损和极大地延长密封寿命。激光加工多孔端面机械密封是机械密封领域中一项崭露头角的新技术。

端面机械密封的结构多孔端面机械密封结构。动环为平端面密封环,静环平端面上均匀地布置着规则的微孔,形成多孔端面。微孔为圆孔、椭圆孔或圆锥孔。孔径从几微米至数百微米,孔深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孔隙率(孔面积占整个端面面积的百分数)为5%~30%。多孔端面的表面粗糙度与静环的表面粗糙度相同,ra均为0.01~0.02μm。

2多孔端面机械密封的原理与应用

车时,即动环不旋转时,在弹簧力作用下,静环与动环构成静止平面密封,使流体介质得以密封。当动环回转时,由于静环表面有很多微孔,动环的转动使其表面与静环表面上的微孔形成收敛缝隙流体膜层,使每一个孔都像一个微动力滑动轴承。也就是说,当另一个表面在多孔端面上滑动时,会在孔的上方及其周边产生流体动压力,这就是流体动压效应。流体动压力的承载能力取决于滑动的速度、介质的粘度和流体膜厚度。这些孔产生动压效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两密封面分开。由于在两密封面间存在流体膜,两密封面不再直接接触,密封面间的摩擦状态为流体摩擦。试验研究表明,在端面载荷和转速相同时,多孔端面机械密封环之间的间隙总是大于普通机械密封环之间的间隙。端面载荷增加时,普通机械密封环的端面间隙骤然减小,以至于端面直接接触,液膜遭到破坏,使磨损加剧。对于多孔端面机械密封环,端面载荷增加时,端面间隙减小,液膜刚度增加,而很小的间隙又恰好将泄漏量降低到最小,从而满足严格的机械密封泄漏要求,同时减少了密封面的磨损。因此,多孔端面机械密封可有效地延长密封寿命。

密封的最大pv值是评价机械密封运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而多孔端面机械密封可有效地提高机械密封的最大pv值。对多孔端面的孔深与直径比值进行优化,其最大pv值约是普通机械密封最大pv值的2.5倍。因此,多孔端面机械密封可有效地提高密封参数,保证机械密封的安全运行。多孔端面机械密封已经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如轻烃和甲苯密封介质,温度为266~320℃,压力为0.67mpa的多孔端面机械密封。经过6个月的实际运行,密封效果令人满意。

3多孔端面机械密封的加工方法

封面上加工深度为微米级的流槽或微孔,常规的机械加工方法几乎无能为力。因而人们探索了很多种加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光化学腐蚀加工(光刻法)、电火花加工(电蚀刻)、电化学加工和激光加工等方法。

统的加工技术相比,激光加工适用面广,对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加工表面均适合,具有工件无机械变形、无污染、速度快、重复性好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显然,对于多孔端面机械密封环,其他的加工方法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采用激光加工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4摩擦性能试验

同端面载荷下分别对普通密封环和激光加工多孔端面密封环进行对比试验,2种密封环的端面尺寸、表面粗糙度、端面载荷及转速等试验条件均完全相同,碳石墨材料制造的密封环与两种试验密封环配对运转。激光加工多孔端面机械密封的摩擦系数比普通机械密封的摩擦系数要低得多。从摩擦系数值来看,普通机械密封的摩擦系数值处于边界摩擦状态,而激光加工的多孔端面机械密封的摩擦系数值处于混合、甚至液体摩擦状态,因此,激光加工多孔端面密封环比普通密封环具有更好的摩擦性能。

5结语

工多孔端面机械密封工艺简单,密封液体介质具有良好的动压效应,实现了密封端面间的流体润滑,从而延长密封寿命。激光加工多孔端面机械密封具有较高的密封参数,因而密封性能良好。激光加工技术的应用为机械密封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力求安全及时、准确无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对其观点赞同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本网转载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电话:4007-1100-10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

手机站

微信小程序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本文标题:激光加工多孔端面机械密封
本文网址:
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华厨具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关闭广告
合作伙伴:
中华厨具网 鲁ICP备2021046805号         鲁公网安备 37162502000363号 (c)2018-2024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资有风险 加盟需谨慎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